写给那些来hk寻找梦想的孩纸们–Beijing VS Hongkong

又是一年的入学季,当年这个时候我和你们一样,面试、收到通知、准备签证、租房、怀揣梦想出发。现在即不是以学姐身份循循善诱大伙儿,也不是以成功人士讲座般倚老卖老,只是真诚地写下这一路我的个人感受,仅供参考和各种拍砖。。。

个人背景:我的本科是在一所北京人都很少听到的学校上的,比起清华北大这些脍炙人口的学府,这个学校显得太不起眼了。但是有两件事情我由衷感谢这所学校,一是学校的地理位置;二是我的专业。学校在北京,中国优秀教育资源和人文底蕴最集中的地方,所以这四年来我去北大修课,去人艺听剧,去北京各大高校听讲座(包括新东方学口语),虽然穿梭于北京各个拥挤的地铁和公交站点,那个奔波(而且常常横穿大半个北京城~),但是学到的东西或者说感受到的人文熏陶是非常受用的。至于我的专业,叫做社会工作,是一个相当修身养性的专业,在大学期间最重要的事情,人格的整合和完善,在这个专业里得以实现。对于这两点,我深怀感恩。由于当时我的本科大学的老师都在香港念这个专业,所以我在大三已经坚定了出来念研究生的信念。各种实践活动,还有英文练战,成了主旋律。当然,功课方面以博为主,上了大学,你应该明白重点不在于几个95分,如果你能够在85分左右申请出去一般没有问题了(当然如果立志于剑桥牛津的人绕道),剩下有人在努力85到95分的时候,你要去多丰富你的人生阅历,多扩展你的人脉,多增加你的人生宽度。这不是空话,人生阅历可以通过书籍、实习实践而丰富;人脉可以通过老乡会、朋友聚会、志愿活动甚至宗教活动(特别在hk)来扩展;人生宽度在于前两者后你会不会去总结,去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这些过程中,切忌浮躁和功利。因为四年的时光,你有足够的时间去认识自己,去看清世界(当然这也是一辈子都在做的事情之一)。不要匆匆忙忙选择和走过名利场( 学生会神马的)。

以我为例,大三时候我选了金融作为双学位,当时很多人都说因为双学位不给毕业证(国内是要同时有毕业证和学位证才算你读了这个专业),所以以后考公务员还有从事金融工作都是不可能的。可是当时我只是觉得金融和法律这是现代社会人必须要有的知识,它们会给你一个不同的思考视角和思维方式,至于最后的证件,我觉得反倒不是那么重要,所以就去学了。来到香港念书的时候,正好有一个管理系的老师需要RA,背景最好是金融加上社会学,于是我很容易就拿到RA的offer。谁能想到当年那个选择是为了这个RA而准备呢?技多不压身,特别是在国内四年大学体制学习压力都不太大的情况下,多学点东西,多思考点东西。

准备阶段:这个时间段是指你拿到学校通知书到踏上香港这片土地之时。这个阶段各种毕业腐败,毕业之旅是必须的。人生有很多弥足珍贵的瞬间,毕业的那个阶段,你会有感慨,各奔东西、互道珍重、焦虑等待、共同庆贺。文书和来港各种八卦和注意事项,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你总是可以轻而易举的获得。我就不在此絮絮叨叨了,推荐寄托网站,各类消息都有,听说中大的小米也会上寄托~~

在这个阶段,你要学会独立生活,很多人看到这里会撇嘴,切,我老早就会自己做饭、洗衣服blabla,但是我说的独立,更多时候是内心的坚强,心理世界的强大。独生子女政策的毒害在于我们心理年龄和生理年龄断奶出现了严重断层。所以来之前,历练好你的坚韧之心,做好各种吃苦准备,不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剥削压榨人,而是你要和那个过去一直都被人服侍的自己说再见了,开始痛苦蜕变成长,记住,舒舒服服是长不大的。

启程:

通常八月底大家就会从祖国各地、家里温暖怀抱、朋友揶揄祝福中来到这片纸醉金迷的土地了。房子很小,空气很好,街道很干净,大街上的男子很帅气,女子很干练,学校老师很nice,美食很赞,人们很客气却很难开启心房。所谓的culture shock之后,你会开始适应这里的生活,展开一段新的旅程。

NO.1关于学习

通常来这里念书的大陆同学是fulltime,入境处是不允许你打工的,所以学习可谓是你日常生活的全部,特别是在第一学期。花了钱和时间来这里,就不要抱着混混的心态,脚踏实地的做学问,谦虚的跟老师请教,这里老师都很nice,即使他不是很懂你最近paper写的东西,他也会自己去读相关文献给你一个建议,图书馆和老师永远是大学校园里面学习最好的资源。

当然,一开始,你会发现自己神马都不是,跟一傻子一样,因为这里part-time的同学是在相关领域有工作经验来进修的,所以他们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比你好。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当人们认为你什么都不是的时候,你要坚定自己;当人们认为什么都是你最好的时候,你要清醒自己。”别人永远只是我们的参考系数,自己才是自己的那面镜子。

想想大陆花三年或者两年读完的专业,在这里是一年到一年半读完,所以你有压力是常态,不要焦虑于写不出来作业毕不了业找不到工作(娶不到老婆)之类的负面联想中。一步一步按照学校的教程和自己的计划来。静下心来做学问。

NO.2关于情感

曾有人跟我说过,人类自以为是地讲情感划分为亲情友情爱情,但是分界点在哪里?根本就是模糊的。一位好朋友也说过,其实美好的情感最终都直指爱,即温暖和力量。我特别喜欢这两个词。来了hk会感觉这里人们矫情很多,北京的真性情(或者是那份豪气和各种瞎贫)少了很多,人和人之间要深刻交往显然有点难度。之前以为是因为香港和内地的方言问题,后来才发现不是,语言背后往往是有价值观的差异。AA制、快餐文化、各人自扫门前雪、自由主义等等都会让你感受别样。但是有差异才会有反省和更深刻的洞察力。

来到这里,你会看到不少在你之前概念中是奇怪的人,尝试跟他们交朋友,跳出你之前的那些条条框框,你会发现可能不同的只是大家看世界的视角而已,并没有那么多所谓的原则性问题和规矩。

当然,如果找个合适合拍的人,就赶紧谈个恋爱,开开心心过日子,远离一下现实的残酷和琐碎。如果是之前那个异地的她或他,也木有关系,小小的距离会拉近两颗心。

还有,有空打电话问候一下家里的老爸老妈亲戚朋友们。在你成长这一路,感恩这些默默无闻给你关爱甚至是不求回报的呵护的人们,他们是你的力量,将来你也要学会传递这个力量。至于看到有些势利眼踩着别人尸骨往上爬的人,你敬而远之既可,不用愤世嫉俗,不要心怀不平,丑陋的灵魂终究是没资本平等和你一起坐下来聊天。珍惜那些和你一路相伴的人,不要为不值当的人而积攒自己的负面情绪。

NO.3关于生活

当然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活法,不要在意本人在此段的叙述,真的纯属个人意见。Hk和BJ这些大地方的好处就在于,你有相对多的自由选择自己想过的生活。一天一包泡面省钱来买衣服化妆品是生活,坚信you are what you eat而养生也是生活;泡在小小的屋子里面看tvb是生活,出去外面跟各种朋友下午茶也是生活;安安静静拥被夜读是生活,开开心心兰桂坊喝酒买醉也是生活;生病了才买香港各种神奇而又死贵的药品是生活,有事儿没事儿跑步游泳爬山也是生活。这些生活方式无所谓好坏,最重要是你自己在选择每一个生活方式的时候,开心并且为此愿意承担责任。

在北京的时候我会在北海公园里面一坐就是一下午,或者在万圣书店要一杯咖啡一边慵懒地看书。可是在香港,我到现在连中央图书馆都没有进去过。真的是没有读书的情调和氛围或者是自己被这个物欲横流的环境所改变呢?记得季老曾经说过,犹太民族的出色在于这个民族太重视读书了,那个书本上面涂蜂蜜让满月小孩子去舔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来香港读书当然每个泡在图书馆的孩纸们都在念书,可是那是为了应付功课而已。真正想读的书究竟能不能静下心来读呢?一个朋友在facebook上面分享2012想做的10件事情,我在下面跟帖了其中一件事情:读两本书(圣经、资本论)。本来在这个暑假要做的,结果到现在也没有开始做。写下这段,只是提醒自己,在未来即将非常忙碌的岁月里面,能够有闲下来的心去感受生活,去读书,而不是做一部冰冷而无情的挣钱机器。

NO.4关于梦想

每天路过红磡地铁站,我都很喜欢看穿梭在地铁里的各式各样的人。通常都是一个表情,恩,就是面无表情,烦躁不安摆弄手机或者电脑,睡眼惺忪或是忧心忡忡。其实在北京五号线上我也见惯了这样的表情,只是多了些吃早饭的窘相和沙丁鱼般拥挤的景象而已。我常常会很在想,若干年前,这些人不为金钱不为名利奔波时,会不会有着春暖花开的表情呢?通常我能看到的笑脸是从小孩子的脸上,纯真而干净。你在他面前做个鬼脸,他就立马特别开心的笑了。

小孩子会很快乐生活,是因为他们的世界里面充满着各种梦想。长大的我们知道有些梦想一辈子无法实现,譬如做李嘉诚,譬如做绿怪人,譬如很多很多。但是有什么关系呢,没有梦想我们还是可以有对生活的激情和无限的可能去实现可以实现的梦想。譬如养活自己同时回馈家庭和社会(不一定非要挣很多钱搞个慈善基金做李嘉诚嘛),譬如我们可以在不公正的情况下表达愤怒和诉求(不一定非要做绿怪人钢铁侠拯救地球),譬如我们可以在地铁上面跟陌生的面孔微笑(当有眼神交流时)。

很多时候,我们会为生计而奔波,因而忘了最初的梦想。那个曾经让你欢欣鼓舞的时刻,那个曾经让你为之一颤的难忘瞬间,那个对未来希望满满的自己似乎一下子消失在城市的喧哗中。

不要给自己太多跟外界环境有关的借口,那些借口只是让自己继续浑浑噩噩混下去而已。得过且过当然是个好心态,难得糊涂也是一番境界,但是如果你真的是怀揣梦想来到一座城市的时候,那句美国牧师的话希望和你一路相伴:“我希望有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区分这两者。”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

您可以使用这些 HTML 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trike> <strong>